佛陀不是神?
佛陀究竟是这么样的人呢?
學佛的人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始者,世人尊稱為:佛陀。在歷史上恰巧和至聖先師:孔子出現在同一時代,是一位覺悟自身同時又覺悟萬法的聖者。
當他在人世間,親歷了人生中的生老病死苦後,內心產生了強烈的出離心,修苦行達六年之久,但未得到解脫,故放棄苦行,調整身心,步行到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樹下靜坐時,發大願:「不成正覺,誓不起座。」隨即進入甚深禪定,觀十二因緣,與自心煩惱心魔展開日以繼夜地搏鬥;終於在第四十九日夜半,看見明星出現,豁然覺悟一切真理,完成了無上正等正覺。從此世人就尊稱他為佛陀,聖號就是釋迦牟尼佛。當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說道:「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顛倒妄想,不能證得。」即是說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而不能成佛的原因,是無明煩惱障蔽了佛性。」
「佛」究竟是什麼?有人根據其他宗教的理論,稱之為「神」。西方「神」的概念是:「自有,永有。」、「全知,全能。」、「萬物之創造者。」,神與人是「能造」與「被造」的關係,人永遠是神的子民。東方宗教中「神」的概念則是:循「道」修行的成就者,「道」是「真理」,是「先天地而生之形而上道。」東西方宗教中的「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是不死。所不同的是,一個是「自有,永有」,一個是人可以修成。然而佛並非宗教意義上的「神」。
佛與神有本質上的區別,佛:梵語譯意是「覺者」之意,即自覺,覺他,覺萬法。這個覺不是孔子的先知先覺,這個覺不是源於六根的覺,而是自性的醒悟,是擺脫五蘊,萬法等一切生滅法,直接引導至不生不滅的「實相」。這種覺悟打破了一切有為法的不究竟,超越了時空及生滅與幻化,覺知自身與眾生原本清淨的如來自性。這個如來自性,不是成佛才有,而是人人本具,眾生皆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即「人人皆可作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眾生與佛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這一點說明佛教是不承認「神」的權威,佛教將「神」認知為生存在法界中的三善道眾生,稍比人道多一點殊勝而已,也具有人道不可思議的神通,通常樂受多於苦受。然而福報享盡時,仍會墮落輪迴。所以即是神,也有生滅。生滅之根本即為因緣果報,緣生緣滅本屬幻化,常受到自身因緣牽制未得解脫,因此不得自在。
「佛」是佛陀的簡稱,本意為「覺者」或「智者」,佛教賦予更深的涵義:1、正覺;2、等覺或遍覺;3、圓覺或無上覺。並說明一切眾生都可透過佛法的修持而成佛,因為眾生與佛陀在本性上是沒有差別的,所以佛陀不是宗教意義上的「神」。
當他在人世間,親歷了人生中的生老病死苦後,內心產生了強烈的出離心,修苦行達六年之久,但未得到解脫,故放棄苦行,調整身心,步行到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樹下靜坐時,發大願:「不成正覺,誓不起座。」隨即進入甚深禪定,觀十二因緣,與自心煩惱心魔展開日以繼夜地搏鬥;終於在第四十九日夜半,看見明星出現,豁然覺悟一切真理,完成了無上正等正覺。從此世人就尊稱他為佛陀,聖號就是釋迦牟尼佛。當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說道:「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顛倒妄想,不能證得。」即是說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而不能成佛的原因,是無明煩惱障蔽了佛性。」
「佛」究竟是什麼?有人根據其他宗教的理論,稱之為「神」。西方「神」的概念是:「自有,永有。」、「全知,全能。」、「萬物之創造者。」,神與人是「能造」與「被造」的關係,人永遠是神的子民。東方宗教中「神」的概念則是:循「道」修行的成就者,「道」是「真理」,是「先天地而生之形而上道。」東西方宗教中的「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是不死。所不同的是,一個是「自有,永有」,一個是人可以修成。然而佛並非宗教意義上的「神」。
佛與神有本質上的區別,佛:梵語譯意是「覺者」之意,即自覺,覺他,覺萬法。這個覺不是孔子的先知先覺,這個覺不是源於六根的覺,而是自性的醒悟,是擺脫五蘊,萬法等一切生滅法,直接引導至不生不滅的「實相」。這種覺悟打破了一切有為法的不究竟,超越了時空及生滅與幻化,覺知自身與眾生原本清淨的如來自性。這個如來自性,不是成佛才有,而是人人本具,眾生皆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即「人人皆可作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眾生與佛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這一點說明佛教是不承認「神」的權威,佛教將「神」認知為生存在法界中的三善道眾生,稍比人道多一點殊勝而已,也具有人道不可思議的神通,通常樂受多於苦受。然而福報享盡時,仍會墮落輪迴。所以即是神,也有生滅。生滅之根本即為因緣果報,緣生緣滅本屬幻化,常受到自身因緣牽制未得解脫,因此不得自在。
「佛」是佛陀的簡稱,本意為「覺者」或「智者」,佛教賦予更深的涵義:1、正覺;2、等覺或遍覺;3、圓覺或無上覺。並說明一切眾生都可透過佛法的修持而成佛,因為眾生與佛陀在本性上是沒有差別的,所以佛陀不是宗教意義上的「神」。
佛陀,姓喬答摩,名悉達多,西元前六世紀頃生于北印度。父親淨飯王,是釋迦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君主。母后叫做摩耶夫人。根据當時的習俗,佛在很年輕──才十六歲的時候,就和美麗而忠誠的年輕公主耶輸陀羅結了婚。青年的太子,在皇宮里享受著隨心所欲的豪奢生活。可是,突然之間,他見到人生的真相和人類的痛苦,就下定決心要找出一個方法,來解決這遍及世間的苦惱。在他二十九歲的那年,他的獨子羅侯羅剛出世不久,他毅然离開王城,成為一個苦行者,以尋求他的答案。
苦行者喬達摩在恒河流域行腳六年,參訪了許多宗教界的名師,研習他們的理論與方法,修練最嚴格的苦行。這一切都不能使他滿意。于是他放棄了所有傳統的宗教和它們修練的方法,自己另辟蹊徑。有一天晚上,坐在尼連禪河邊佛陀伽耶(在今比哈爾邦內伽耶地方)一棵樹下(這樹從那時起就叫做菩提樹──智慧之樹),喬達摩証了正覺,那時他才三十五歲。之后,人家就都叫他做佛陀──覺者。
証了正覺之后,喬達摩佛陀在波羅奈附近的鹿野苑(今沙納特地方),為他的一群老同修──五個苦行者,作第一次的說法。從那天起,凡經四十五年之久,他教導了各种階層的男女──國王、佃農、婆羅門、賤民、巨富、乞丐、圣徒、盜賊,對他們一視同仁,不存絲毫分別之心。他不認同社會上的階級區分。他所講的道,對准備了解并實行它的一切男女,全部公開。
佛陀在八十歲時,逝于拘尸那羅(在今烏塔卜拉達希邦內)。
今日的佛教已遍及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越南、西藏、中國、日本、蒙古、韓國、印度某些區域、巴基斯坦、尼泊爾以及蘇聯、歐美等地。全世界佛教徒的人數已超過五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