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3, 2014

佛陀不是神?

佛陀不是神?



佛陀究竟是这么样的人呢?

學佛的人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始者,世人尊稱為:佛陀。在歷史上恰巧和至聖先師:孔子出現在同一時代,是一位覺悟自身同時又覺悟萬法的聖者。

  當他在人世間,親歷了人生中的生老病死苦後,內心產生了強烈的出離心,修苦行達六年之久,但未得到解脫,故放棄苦行,調整身心,步行到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樹下靜坐時,發大願:「不成正覺,誓不起座。」隨即進入甚深禪定,觀十二因緣,與自心煩惱心魔展開日以繼夜地搏鬥;終於在第四十九日夜半,看見明星出現,豁然覺悟一切真理,完成了無上正等正覺。從此世人就尊稱他為佛陀,聖號就是釋迦牟尼佛。當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說道:「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顛倒妄想,不能證得。」即是說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而不能成佛的原因,是無明煩惱障蔽了佛性。」

  「佛」究竟是什麼?有人根據其他宗教的理論,稱之為「神」。西方「神」的概念是:「自有,永有。」、「全知,全能。」、「萬物之創造者。」,神與人是「能造」與「被造」的關係,人永遠是神的子民。東方宗教中「神」的概念則是:循「道」修行的成就者,「道」是「真理」,是「先天地而生之形而上道。」東西方宗教中的「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是不死。所不同的是,一個是「自有,永有」,一個是人可以修成。然而佛並非宗教意義上的「神」。

  佛與神有本質上的區別,佛:梵語譯意是「覺者」之意,即自覺,覺他,覺萬法。這個覺不是孔子的先知先覺,這個覺不是源於六根的覺,而是自性的醒悟,是擺脫五蘊,萬法等一切生滅法,直接引導至不生不滅的「實相」。這種覺悟打破了一切有為法的不究竟,超越了時空及生滅與幻化,覺知自身與眾生原本清淨的如來自性。這個如來自性,不是成佛才有,而是人人本具,眾生皆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即「人人皆可作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眾生與佛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這一點說明佛教是不承認「神」的權威,佛教將「神」認知為生存在法界中的三善道眾生,稍比人道多一點殊勝而已,也具有人道不可思議的神通,通常樂受多於苦受。然而福報享盡時,仍會墮落輪迴。所以即是神,也有生滅。生滅之根本即為因緣果報,緣生緣滅本屬幻化,常受到自身因緣牽制未得解脫,因此不得自在。

  「佛」是佛陀的簡稱,本意為「覺者」或「智者」,佛教賦予更深的涵義:1、正覺;2、等覺或遍覺;3、圓覺或無上覺。並說明一切眾生都可透過佛法的修持而成佛,因為眾生與佛陀在本性上是沒有差別的,所以佛陀不是宗教意義上的「神」。

佛陀是谁?


佛陀,姓喬答摩,名悉達多,西元前六世紀頃生于北印度。父親淨飯王,是釋迦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君主。母后叫做摩耶夫人。根据當時的習俗,佛在很年輕──才十六歲的時候,就和美麗而忠誠的年輕公主耶輸陀羅結了婚。青年的太子,在皇宮里享受著隨心所欲的豪奢生活。可是,突然之間,他見到人生的真相和人類的痛苦,就下定決心要找出一個方法,來解決這遍及世間的苦惱。在他二十九歲的那年,他的獨子羅侯羅剛出世不久,他毅然离開王城,成為一個苦行者,以尋求他的答案。

苦行者喬達摩在恒河流域行腳六年,參訪了許多宗教界的名師,研習他們的理論與方法,修練最嚴格的苦行。這一切都不能使他滿意。于是他放棄了所有傳統的宗教和它們修練的方法,自己另辟蹊徑。有一天晚上,坐在尼連禪河邊佛陀伽耶(在今比哈爾邦內伽耶地方)一棵樹下(這樹從那時起就叫做菩提樹──智慧之樹),喬達摩証了正覺,那時他才三十五歲。之后,人家就都叫他做佛陀──覺者。

証了正覺之后,喬達摩佛陀在波羅奈附近的鹿野苑(今沙納特地方),為他的一群老同修──五個苦行者,作第一次的說法。從那天起,凡經四十五年之久,他教導了各种階層的男女──國王、佃農、婆羅門、賤民、巨富、乞丐、圣徒、盜賊,對他們一視同仁,不存絲毫分別之心。他不認同社會上的階級區分。他所講的道,對准備了解并實行它的一切男女,全部公開。

佛陀在八十歲時,逝于拘尸那羅(在今烏塔卜拉達希邦內)。



今日的佛教已遍及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越南、西藏、中國、日本、蒙古、韓國、印度某些區域、巴基斯坦、尼泊爾以及蘇聯、歐美等地。全世界佛教徒的人數已超過五億。



供水的意义和功德,水供的由来和如何供水


供水的意义,水供的由来和如何佛前供水



供水的意义和功德

佛前供一杯水,水代表心,心要像水一样干净、像水一样平等。心清净、平等,就是功德。
水有八种功德,分别有八种表义,所以供水因缘十分吉祥:

  1. 清凉表义:持戒清净,
  2. 味甘表义:胜味,得享百味食;
  3. 性轻表义:身心堪忍壮健,
  4. 质软表义:意念柔顺;
  5. 清澈表义:意念清明,
  6. 无臭表义:净除罪障;
  7. 益喉表义:音声和雅,成就妙语;
  8. 养胃表义:身不生疾,健康无病。
由于水取得容易而且经济,所以供水是积聚功德、消除贪瞋痴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其次,水代表空性的特质,能显现一切,但本质是空,具有无常易变的特质。因此供水较不易生起执着。


水供的由来

七供或者八供是来源于佛陀时代。当时追随佛陀学习佛法的人很多,很多人很想供养佛陀,但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供养,所以就有人去问佛陀。佛陀说:你们怎样供养国王就可以怎样供养我。

  那时国王出外巡游回宫,宫内的人会按照水水花香灯油果(乐)的程序迎接国王回来。因为印度酷热干燥,尘土多,所以国王回来,侍者首先端上水为国王擦洗身体,然后再端上一盆水为国王洗足,紧接着为国王献上鲜花,然后点燃寝殿内照明的灯,再取香油(不是我们现在吃的香油)涂抹国王的身体,然后奉上水果给国王享用。这就是七供。八供是在七供外再加上一个音乐。当时宫廷内有乐师随时为国王奏乐。

  佛陀跟弟子说:如果你们要供养我,就可以用七杯水或者八杯水来代替国王的七供和八供。为什么佛陀让大家用水来代替国王七供和八供呢?

  因为水的本质十分干净,而且它随处可以得到,所以绝对不需要以种种恶业来换取;另外,水并不需要高价购买,故在供养的时候绝对不会生出吝啬心;所以在供水的时候,供品之清净与供养心之清净都不会产生问题。

如何供水

依藏密传统,坛城前必备水、水、花、香、灯、涂、果、乐八种物品,遵循从左到右的次序,可按此次第供养灯水香等。

六种意乐分别是:

  1. “无上大功德田”增上意乐:通过思惟如来是无上大功德田而发起的增上意乐,就是无上大功德田增上意乐。
  2. “无上有大恩德”增上意乐:因为三宝为我们开示三乘正道,使我们获得一切义利,所以是无上有大恩德。
  3. “一切有情中尊”增上意乐:如来是一切无足、二足、多足等有情中最殊胜的。
  4. “犹如邬昙妙花极难值遇”增上意乐:三宝犹如稀有殊胜的邬昙妙华,很难遭遇
  5. “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出现”增上意乐:在同一三千大千世界中,不可能同时出现别别相续的两尊佛。诸佛化身虽有无量,但在同一教期,不会有两尊示现八相 成道的殊胜化身。
  6. “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增上意乐:三宝是产生一切世间与出世间圆满功德的所依,出世间三种菩提及世间人天的圆满,都是从三宝产生;
  7. “作是思惟而设供养”:供养三宝时,首先必须依照这六种意乐作正思惟,然后再施设供养。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根据宗大师所说,宣说以六种意乐供养三宝。


《掌中解脱》云:“关于献供的具体方法,这里以供水为例,稍作表述:必须先将供杯仔细地拭擦干净,然后将供杯一字排开放在供桌上。应当避免杯与杯之间的间距过远,否则将与上师分离:也应当避免两杯相触,否则就成为钝根;供献时如果发出响声,也将导致疯狂等等。空的盛器放在供桌上会减少我们的福德,所以在排列前,应先将供杯迭成一迭,往最上面的碗里注入少量的水,并诵三种子字加持,随后倒少许水到下面的一个杯中,再放到供桌上。依次重复进行整个过程,直至所有的杯子都排列在供桌上。这样的话,就没有一个杯子是空的。在献供(注水)时,如果单用一只手来作是不恭敬的,应该像为一位大王敬茶那样。注水时,水流的变化应该像麦子一样:两边细、中间粗。如果水太多溢出杯外,将导致破戒:反之,如果水太少,又将使受用减少。所以,水线应低于杯口约一粒麦子的距离。”

慈诚罗珠堪布在《慧灯之光》中说:“供水却要供七杯。每个杯子中间的间隙既不能太宽,也不能太密,一般大小的供杯(直径10厘米左右)之间的间隙,为一粒米的宽度;如果是大供杯(直径20厘米左右),其间隙就是一根手指的宽度,供杯应在一条线上整整齐齐地摆放,倒水的时候既不能因太满而溢出,也不能太少。七杯水每天下午都要收回倒掉,第二天再换上新的凉水 。”

施水时可念嗡啊轰,观想其以少变多,遍布虚空,令无量鬼道众生均获得受用和满足,亦可念观音心咒加持,还可念一偈:“此施诸善根,愿彼利饿鬼,离饿鬼劣身,获善趣安乐。”


赞叹!愿您以此功德具足《藏巴拉功德经》所说的供水的全部功德!

《藏巴拉功德经》云:

一、水供一次相当于念诵阿弥陀佛心咒100万遍,黄财神心咒100万遍功德。
二、水供一次所有饿鬼道众生可解除一年饥饿之苦。
三、往昔所杀害水族众生罪业得以清静。
四、水供一次能消除违缘,广结善缘,所作善业顺利,身心自在快乐,空行护法六时护佑,吉祥如意!

Tuesday, April 1, 2014

从释迦牟尼佛的命运看如何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






. 释迦牟尼与其妻子的宿世姻缘


    “人的命运天注定!”换句话说就是人的命运都是自己选择的,自己前世的因造就今生今世的果!比如下面这个故事就是讲释迦牟尼和其妻子的姻缘是前世就注定的,释迦牟尼成佛也是前世就定好的。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过去世叫做儒童,当时是燃灯佛在世为教主,有一天,儒童看见一个叫瞿夷的女子拿着七枝青莲,心生喜欢,因此用五百金钱买其五枝,瞿夷见他花高价买青莲,觉得奇怪,就问他,买青莲有何用,儒童回答:“用以供佛。”瞿夷听了,十分感动,对儒童说道:“原来如此。愿我来生能与君做夫妻,永不相离。”瞿夷又对儒童说道:“请君将我此愿令佛知晓。因我身为女子,不能近佛前求愿。”说罢,瞿夷将手里剩下的二枝青莲花递给儒童:“此二枝青莲花,请代献佛。”儒童默默地答应了。

    儒童来到燃灯佛处供七枝青莲,又见地上泥泞容易污染佛足,因此脱下衣服铺在地上,见还不够,又解开头发,以发铺地让燃灯佛履其衣发而过泥泞,燃灯佛因而对儒童授记说,由于你这一次敬佛的功德,所以过了九十一劫后,劫号为贤劫时,你将成佛于世间,名释迦牟尼。”(见《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

    当时的儒童,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世尊,瞿夷呢?就是太子释迦牟尼之妻、温柔贤淑的太子妃耶输陀罗。耶输陀罗后来也被授记,将来成佛名号为:“具足千万光相如来”(见《妙法莲华经》)。

.释迦牟尼佛“神通不敌业力”的故事

    不光是个人的命运天注定!一个群体、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命运也是天注定的。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在太虚幻境都有个册子规定好了。中华五千年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更替都是上天事先安排好的一场大戏,具体细节请看我编写的“中华历史朝代的道德轮回—从风云时代到江湖时代”。个人因为个人造的业力有自己的命运,整个社会也因为共业也会有整体的命运,下面说的释迦族也是因为过去世集体造作的杀业而惨遭被灭族的命运。

    佛经里记载了琉璃王灭释迦族的故事,可为“杀业造成战争兵祸”的最佳证明:

    佛在世时,佛的族人——释迦族住于迦毗罗卫城。某日琉璃王率兵攻打迦毗罗卫城。佛有神通,知道释迦族过去世集体造作的杀业已经因缘会合,果报成熟,定业难转。但为尽一番心,曾先后三次,预先等候于琉璃王经过的路上,劝退琉璃王大军。但是琉璃王到了最后,却经不起臣下的再三怂恿,终于挥军入城,大举屠杀。佛弟子目连尊者,不忍释迦族人尽遭诛灭,运用神通将释迦族人五百摄藏在钵中救出来,不料五百人在钵中全部化为血水,营救不成,于是向佛请示这事的前因后果。佛说:“久远年代之前,迦毗罗卫城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大村庄。村里有个大池。有一天,因为久旱无雨,池里的水都干涸了。池里的鱼全被村人捉去煮杀,其中有一条最大的鱼也被烹煮。只有一个小孩从来不吃鱼肉。那时的大鱼,就是今日琉璃王的前身。池里的鱼类就是琉璃王率领的军队。村庄上捕鱼杀食的人,就是现在被杀的释迦族。那个不吃鱼肉的小孩就是我,因未吃鱼肉,所以没有被杀。已经来到的定业是无法逃脱掉的,因此释迦族五百人虽被救出,还是化为血水,难逃一死。”

    佛法因果律告诉我们:人与畜生同为轮回六道中的一份子,畜生并不永远为畜生,恶报尽时仍可转生为人。今日为畜,你要它死;来世为人,他不要你活。一报还一报,丝毫不含糊。因此个人的杀业,乃是绑.票、抢.劫、杀.人等社会不安的由来;群体的杀业,则为战乱兵祸的根本原因。预防之道只有唯一的一条路——戒杀生。

.如何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


   《西游记》中有一句话,叫做“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改变命运要从发善念、做好事做起。 

    天地乾坤是无私的,“有得必有失、善恶必有报”是宇宙中的一个基本法则,连释迦牟尼佛都避免不了,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族人被仇敌灭掉,正所谓“神通不敌业力”。“人的命运天注定!”换句话说就是人的命运都是自己选择的,自己前世的因造就今生今世的果!因为这种业力轮报,普通常人的命运就是在三界内轮回转世。人做任何事情会产生一个结果,做好事会得到德报(善报),做坏事会得到业报(恶报)。德报与业报如果在当时或当世就显现出来,就是现世现报(现世事现世报);德报与业报如果积累下来在后世显现出来,就是现世事隔世报。各种正教的核心 内容就是一个“德”字,教人行善积德做好事。

    唯有修炼才能正向改变人的命运,走向美好的未来!《了凡四训》这本书的作者明代袁了凡先生就是通过修身养性(修炼)才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很多人历尽磨难才悟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滚滚红尘中走了一番的情种贾宝玉最后也 走入了修炼之门,曾经斗天斗地而被压到五行山下的魔头孙悟空也因为跟随唐僧修炼而修成了斗战胜佛。因为一个人想要修炼,就是想要脱离三界轮回之苦,佛道神 感应到了,就会帮他,使他的德转化成功,这个人将从此走上修炼的道路,他的命运也就改变了。如果一直坚持修炼,他的未来要么是修成了佛、道、神,要么是去佛、道、神的世界当众生,总之,不会在三界中轮回受苦了。

    也有另一种反向改变命运的方法,就是妄图以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去交换来获取个人利益,就像小说和电视剧《第八号当铺》中描写的那样,和现实生活中魔鬼的各种化身做交易,得到一时的好处,得到不该得到的东西,最后愈陷愈深,最终会把自己的灵魂都当给了魔鬼!连天使和魔鬼都得遵守“有得必有失”这个法则!“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该是你的东西别人是抢不走的,不该是你的东西你再怎么争也得不到的!即使你一时得到了,最后失去的会更多。如果教人怎么去得到好处、怎么去发财、怎么出个名、怎么走桃花运,这些都不是正法所为,都是邪法所喜欢干的一些事情。